1.按需治疗的原则;
2.做了预防治疗,但没有出血,对身体有什么危害?
当确定发生出血时,输注凝血因子遵循“早期、足量、足疗程”的原则,最好在出血后2小时内输注足量的凝血因子。
当患者无法确定是否出血时,建议遵循“怀疑即用药”的原则,治疗越早,效果越好。
以关节出血为例,通常情况下,关节出血常伴有关节疼痛、皮肤肿胀、发热、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。当出现这些症状时,需要及时输注凝血因子止血。
还有一些情况,患者及家属不太容易判断是否出血,比如患者只有轻微异常感觉,活动也正常,这种情况下,即使患者没有明显疼痛、肿胀的感觉,也要输注凝血因子,避免因贻误治疗而加重出血。
如果怀疑出血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出血,
输入凝血因子后会不会过量?对身体有什么危害?
通常这种情况下输入凝血因子不会过量,对身体也不会有危害。
以重型血友病患者关节出血为例,关节出血后,在药品供应充足的情况下,一般会按照40%--60%的预期因子活性计算凝血因子用量。
正常人体内凝血因子活性范围为50%~150%,而重型血友病患者体内凝血因子<1%,在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出血的情况下,输入40%~60%的凝血因子,也不会超过正常凝血因子活性水平,因此不会过量,也不会对身体有危害。
以上内容来自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,由陈玲玲主编的《血友病自我管理与实践指导》。